用户注册    

陕州湖滨切换站点

人力资源大秘籍?盘它!

2019-05-05 15:14:17 | 阅读量:2310

四十多岁的卢师傅最近非常郁闷,他在一家国企里干了二十多年,岗位竟然说砍就被砍了,让他措手不及。原来,卢师傅是企业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,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。半年前,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机械,原先由工人从事的生产工作全部改为机械化生产。此举不仅为企业节约了人力物力,而且生产效率和准确率都大大提高。但是,对卢师傅这样一进厂就在一个岗位工作的老工人来说,失去了这个岗位,他们必然面临着重新择业却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尴尬。

事实上,很多像卢师傅这样的流水线工人正在被机械化生产所替代。英国广播公司(BBC)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的“被淘汰概率”,得出以下结论:如果一种职业无需天赋,经由训练即可掌握技能;从事大量的重复性劳动,工作无需过脑;工作空间狭小,不闻天下事,这样的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最大。过去,人们习惯于在一家企业里从事一项工作直到退休;现在,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,“变化”已经成了常态,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”,想要捧稳饭碗,唯一的选择就是终身学习,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做别人不可替代的工作。

当然,员工要想职涯路越走越宽,除了个人努力之外,企业也要做出积极的应对和改变,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员工活力的同时,让员工有机会掌握更多的技能,避免其一旦现有岗位不复存在,就感到惘然无措、无以应对。

从企业的角度来看,造成人员技能单一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静态化,许多员工从入职到退休,只在一个岗位、一个工种上工作,从没有挪过窝,这种“从一而终”的用人方式,既僵化了员工的思想,也局限了员工的能力拓展,一旦因企业经营形势变化、生产方式调整、技术工艺进步而淘汰了原有岗位,这些员工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,既影响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,也影响员工队伍的和谐稳定,甚至造成社会负面影响。企业要使人力资源管理这盘棋活起来,就必须在动态化管理上多下功夫,做到人员能进能出,岗位能换能调,薪酬能高能低,职位能升能降。

动态化管理,就是要做到人员能进能出。

企业的经营模式、生产规模、组织结构、产品开发等,总是根据宏观政策、社会经济环境、经营效益、技术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。由此,对员工的数量、专业类型、业务技能结构等需求也处于变化之中。如果员工总是能进不能出,能增不能减,势必会造成关键人才进不来,没有用武之地的一般人才出不去,甚至产生大量冗员,人浮于事,拖累企业的发展。当然,这种情况在民营企业相对较少,在国有企业表现得相对明显一些。因此,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,科学设计人员使用规划与计划,特别是对那些专门人才、紧缺人才,更应该制订详细的引进和培养计划,适时调整用工总量。增加员工时要提前进行市场调研,加强入职前的培训,保证工作的前瞻性、主动性。

对于引进的各类人员,要根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试用期、合同期等相关制度;试用期满,经过严格考核,胜任者留用,不胜任者淘汰;对于合同期满的员工,根据法律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进退流转,真正让企业的大门敞开来,实现人员能进能出。

不仅如此,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,还可以采用项目用工、业务外包等多样化形式,人随项目和业务走,项目完工、业务结束,人员自然解散,以此减少固定用工,增强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的回旋余地。例如笔者结识的一名财务管理人员,为相关单位提供代账服务。她不是任何一家单位的员工,只是与相关单位签订服务合同,履行相应的财务服务职责,服务单位为其支付报酬。如此,她的专业才能得到最大发挥,获得了相应的收入,单位也不必专门设立财务岗位,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。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,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破除“大而全、小而全”的思想,树立“不求所有、只为所用”的理念,慎重招聘和专门培养那些实际工作量不是很饱满的专门人才、特殊人才,防止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过高的人力资源成本。

当然,员工也具有随时跳槽的权力,企业要适应员工“跳来跳去”的现实,做好应对之策,保证生产经营不因关键岗位、特殊人才的流动而受到影响。

动态化管理,就是要做到岗位能换能调。

前文提到的卢师傅,其尴尬处境主要是岗位终身制所致。试想,如果这位师傅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多经历几个岗位,多学习和适应几个工种,能够做到精一会二懂三,那么,在遭遇岗位撤销的时候,就不会手足无措了。

观察发现,一些企业在员工使用上画“岗”为牢、画“专业”为牢、画“身份”为牢的现象并非个别。比如:管理人员不能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,操作人员不能干科研岗位的事情,一线员工不能干二线人员的活,等等,严重制约了员工业务技能的拓展。一个萝卜一个坑,一个岗位一个人,一旦岗位缺员,想及时调剂人员顶岗都非常困难。

俗话说:“人挪活,树挪死。”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需要,坚持岗位动态调整,填平各岗位、各专业、各工种、各身份之间的鸿沟,架起相互流动的桥梁,做到横向贯通、纵向畅通。搞技术的可以去当操作工,管理人员也可以去当工人,从而让员工在多岗位学习历练中成长为复合型人才,有效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调整和岗位的变化。不仅如此,即使不变换岗位、不调整工种、不改换工作部门,也可以实行ABC岗分工,让员工在干好一岗的同时,兼顾二岗、三岗的工作,从而不断扩大知识面,提高适应岗位需要的机动变化能力。

常言道:“技多不压身”。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除了主动进行岗位动态管理,还应建立完善的相关机制,鼓励员工通过自学的方式,达到一人多证、一专多能,增强员工的岗位竞争力,更好地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。

动态化管理,就是要做到薪酬能高能低。

许多企业在薪酬分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与资历、职位、技能等级挂钩的现象,而且往往薪酬标准提上去之后就不容易降下来,否则,当事人就会闹情绪,影响工作,影响稳定。企业的HR也好,领导者也罢,往往不愿意在员工薪酬的“降”字上费心思,不愿意去做得罪人的事情。由此,员工的薪酬总是表现为向上运行的单调轨迹,弱化了薪酬变化对员工才能发挥、贡献作为的推动力和引导力。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十分普遍。

当然,让员工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,随着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,不断提高员工薪酬待遇,让员工切实增强幸福感、获得感、成就感,这是企业应尽的经济责任、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。但是,保证员工获得应有的薪酬待遇,不代表必须人人持续提高薪酬而不根据贡献作为进行高低调整。否则,一些员工会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是绩效贡献。比如:有的人托关系、找门子,千方百计想去当干部,不愿意在一线操作岗位扎根。如果这样的员工多了,他们的薪酬待遇上去了,就会寒了埋头苦干者的心,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。

为此,企业要运用好薪酬分配这个杠杆,把“能高能低”作为一个支点,撬动起全员劳动积极性提高的大目标。要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机制,做到有劳有效就有得,多劳多效必多得,干多干少、干好干坏大不一样,以贡献论英雄;要合理确定各岗位、各专业、各职位的薪酬标准,根据人员岗位动态调整变化,及时调整薪酬标准,坚持易岗易薪;要多采用内部承包经营的形式,把薪酬与承包指标挂钩,上不封顶、下不保底,让薪酬分配真正动起来,以此激活所有员工拼搏奉献的细胞,最终达到企业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、经营效益全面提升、员工收入全面提升的多赢效果。

动态化管理,就是要做到职位能升能降。

技能等级的提升、技术职称的晋升、管理职务的擢升是企业操作人员、专业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的普遍追求。正是得益于员工的这种上进心,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会不断提升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努力为这三个“升”字健全制度、完善机制、创造条件、营造氛围,当好员工成长进步的架梯人。

但是,有的员工技能等级上去了,实际操作技能却没有同步提高;有的员工职称层次上去了,专业技术水准却没有水涨船高;有的员工职位上去了,管理能力却没有明显长进。为何如此?是因为企业的技能鉴定、职称评审、干部选拔方式方法出了问题,往往以一考了之、一评了之、一任了之的形式来提升员工的技能、职称和职位,没有结合日常工作进行全面衡量,更没有根据其能力、表现与担当、作为进行动态调整,由此造成职位与能力、贡献的不匹配。比如:有的初级技术等级的员工,能够结合岗位实践,在小改小革中出点子、想计策,在创新创效中作出突出贡献,而那些被任命为技师甚至高级技师的人员却常常在QC活动、合理化建设等方面无所作为。

因此,企业要坚持员工职位能升能降,通过定期组织考核鉴定,使优秀者得以晋升,合格者予以保留,不合格者及时降级淘汰。在动态变化中,发挥鲶鱼效应,促进全员学业务、练真功、长本领。鉴定考核要坚持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结合、专家评定与群众推荐结合、定性衡量与定量比较结合、业务能力与实际贡献结合,做到全方位、民主化、动态化,使员工的职位与才能、贡献相得益彰,名副其实,切实发挥职位鉴定变化对于员工整体素质提升的拉动功能。

在社会化服务越来越充分的当下,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深化改革,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,打破人才使用上的理念围墙,充分参与社会分工,切实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,有效降低人才使用成本。

来源:人力资源杂志

责任编辑:兮兮
分享到

名企推荐